您的位置:绥中网 » 绥中头条 » 正文

条编笊篱与绥中水豆腐的由来

信息来源:王文魁   时间:2023年3月16日   阅览:5555人次   TAG:由来 ,绥中 ,豆腐

作者:王文魁(绥中县首届“书香门第”获得者)

 

       豆腐是我国汉朝炼丹家——淮南王刘安发明的绿色健康食品。时至今日,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深受我国人民、周边各国及世界人民的喜爱。发展至今,已品种齐全,花样繁多,具有风味独特,制作工艺简单,食用方便的特点。有高蛋白、低脂肪、降血压、降血脂、降胆固醇的功效,是老幼皆宜,益寿延年的美食佳品。绥中水豆腐历经一百五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地方名牌小吃,不仅吃法讲究,它的做法也很独特。选料用本地产的籽粒饱满的黄豆,黄豆用当地井水浸泡膨胀后,传统用毛驴拉石磨磨成豆浆,近年多采用电动磨浆机,将加热后的豆汁盛入容器内加卤水凝固点成豆腐脑,豆腐脑盛入特制的桑条(柳条)笊篱里,笊篱支在盆上,盆接过滤下来的豆腐浆水。把加工好的牛肉、猪肉肉卤盛入碟子里。配一碟装有蒜末、韭菜花、香菜叶、卤虾酱和干红辣椒油炸过的辣椒末,根据个人口味调制成配料,再用筷子把豆腐脑夹入碟里,加上传统的高粱米豆干饭,就可以淋漓尽致的吃上这种美味了。新中国成立后,绥中老百姓约定俗成将这种名牌小吃冠名为“绥中水豆腐”,不仅本地人喜欢吃,外地人来绥中也都争先恐后品尝这种美味佳肴。现在沈阳、锦州等城市有多家绥中籍人开办的绥中水豆腐店,生意十分红火,堪称地方小吃中一绝。绥中水豆腐的产生发展历史,与木把条编笊篱的使用推广息息相关,笔者作为王家笊篱铺第四代子孙,有责任把绥中水豆腐的由来介绍给后人。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距中后所(现绥中)城东八里地六股河北岸前兴隆寺屯(现兴城市东辛庄镇管辖),王氏家族的一支兄弟五人,单字名:王金、王银、王林、王凤、王俊(现存文字资料可考),哥五个分家自立门户,当时家境十分贫苦。排行老五的王俊每天在六股河边放牧,迫于生计,经反复揣摩,无师自通的用河边柳条编织成功了绥中地区历史上的第一把木把笊篱。先用柳木制成长约五十厘米长笊篱把子,其中将一半长削成直径四——五厘米粗的笊篱把柄,另一半削成四——五厘米宽,厚度一厘米左右平板,顶端留二厘米凸起木疙瘩,再将平板从中间劈开一条缝,用来编织去皮的柳树条、杨树条。小小的木把笊篱问世,进入千家万户,不仅用来捞高粱米干饭,人们争相把豆腐脑盛入木把笊篱里,支架在盆上,用盆接过滤下来的豆腐浆,笊篱豆腐成为寻常百姓家的美食,民间一传十,十传百,不久,笊篱豆腐在中后所豆腐脑店落地生根,木把笊篱的使用为绥中地区豆腐饮食文化的变革打下了基础。木把笊篱销售生意红火,市场供不应求,从此王家被冠上了“王家笊篱铺”的美名,此称谓足足延续了一百多年。王俊把编织木把笊篱手艺手把手传授给他的两个儿子——王永香、王永会哥俩,并订下族规:笊篱手艺世代不准外传,只准传授给本家下辈人。

 

       清末民初,王家笊篱铺第二代传人——王永香、王永会哥俩,伙同同村亲属赵老景合股,在绥中县城东大街、西大街和南街开办了三个以经营条编制品为主的连锁日杂店,商号取名“三合成”,除木把笊篱自家人生产外,还从关内昌黎、滦县一带请来编匠师傅一二十人,增加了当时民间流行的长条筐、旅行筐、草筛子、箥箕、海篮子、花篓等多个品种,全部原材料选用河北迁安、滦县一带盛产的桑条,材料考究,做工精细,包揽了绥中地区桑条制品的销售。几年下来,“三合成”生意兴隆,名声大振。以绥中县城为中心,木把笊篱扩展销售东到沙后所城,西到前卫城范围,随之笊篱豆腐在沙后所、前卫一带盛行起来。天有不测风云,在奉系军阀统治时期,官府以“包销桑条制品扰乱市场”为名,查封了三个店铺,面对官府巨额罚款,“三合成”宣告破产。

 

       返回农村老家的王永香、王永会兄弟俩没有气馁,卧薪尝胆,带领王家第三代、第四代子孙继续重操旧业,在以后的几十年间,稳稳的占领了木把笊篱市场,王氏家族的这一支凭借编织手艺,过着自食其力殷实的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

 

       解放后,一九五五年,前兴隆寺屯成立了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王氏家族编织业者全部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从事木把笊篱生产。一九五六年,绥中县编织厂合并接收了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编织手工业者,王氏家族第三代王国勤、王国章,第四代王文升、王文富、王文藩、王文财六人加入绥中县编织厂。一九五六年由于河北桑条产区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桑条供应中断,改用地方产柳条(俗称种柳)生产,原材料采购困难,木把笊篱产量骤减。随着铁丝笊篱、铝制笊篱新产品进入市场,条编笊篱逐渐从厨房淡出。只有绥中水豆腐条编笊篱无法取代,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取消了木把,变成无把的笊篱头,俗称“豆腐浅子”,编织技术变得简单易学,时至今日以王鹤臣为代表的王家第五代子孙仍从事桑条(柳条)绥中水豆腐专用笊篱的生产。

 

       综观特色小吃——绥中水豆腐一百五十年的发展史,王家木把笊篱的问世,孕育了“绥中笊篱水豆腐”的产生,这是正宗绥中水豆腐唯一和最突出的特点。这种独特吃法,走遍全国,绝无仅有。而其他地方均以碗盆盛装,不滤豆腐浆水,吃的是豆腐脑或豆腐块。绥中水豆腐为什么只成为地方区域性小吃,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王家笊篱铺五代人长达一百五十年,恪守先辈留下的手艺不外传的族规,至今没有打破独家生产条编笊篱的格局,产量有限,绥中毗邻的兴城、山海关市场见不到条编笊篱的踪影,自然没有绥中“笊篱”水豆腐;二是地产柳条(俗称种柳)产量有限,绥中距离河北迁安、卢龙桑条产地较远,先辈曾尝试引种桑条没有成功,清末民初陆路交通不便,只能靠铁路托运,桑条价格昂贵,制约了条编笊篱的生产普及。

 

(此文发表于葫芦岛日报·绥中新闻2015.5.4第11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当前暂无评论
赞助商推广链接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用户帮助 - 用户注册 - 在线投稿 - 广告投放 - 留言反馈
本站不生产或发表新闻,仅提供新闻索引服务。
Copyright ©  sz0429.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